喝水也内卷,你喝的阴河水,还是阳河水?
在山底发现有好多人取山泉水,前面就写了一篇“山泉水,纯净水,自来水”区别的文章。
写完发现天然水里面富含多种微量元素,对人体较好。于是非常满足的,水喝完了就跑去山底下取水。
今天爬到山顶,发现一老人在山顶取水。山脚下不是有水吗?您怎么爬那么高来取水?
老人说:我觉得这个水更好。
我喝着感觉都差不多诶,您怎么判断的呢?是送去检测的吗?
检测啥啊?我检测?用什么检测?我74岁了,唯一的爱好就是去不同的地方取水,整个毕节哪里有水,我就去取水,好坏我喝了嘴巴能有感觉。
举个例子,你上班,那么多同事,是不是只要说上几句话,你就知道哪个好了?
咦,那要是这样比喻的话,每个人心里面的好水都不一样,毕竟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。
要是一直喝的都是身体不喜欢的水,那身体怪可怜的。
老人的女儿告诉我,她妈妈选择这个地方的水,主要有以下原因。
第一这个山上没有坟。第二个这个山上之前有个村庄,搬迁去城里面了,没有人种地,就没有什么农药化肥激素等药物,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里面去。
这井水啊,为什么会源源不断呢?于是我查了查,才知道除了我们肉眼可见的大江大河之外,还有一种河叫阴河。
阴河在地下里面,也叫地下暗河,打井打到阴河水时,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出来,这样的水通常有一个特点:冬暖夏凉。
夏天取水的时候,水桶上会起雾,冬天取水的时候,水会冒热气。
地表水就不这样,地表水与地表温度一致。地下水与地下温度一致,我们都知道地下是冬暖夏凉的。
查了一下阴河与阳河的区别,阴河的含氧量比较低,里面很少有生物生存。
阳河就不一样啦,鱼都能生存,各种微生物浮游生物也不会少呢。
大自然的阴河与阳河,让我想起了我们身体里面的静脉和动脉。
动脉血的特点是含氧量丰富,呈鲜红色,静脉血的特点则是含氧量低,呈暗红色。
两种血流经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,水在自然界是不断循环的,我们来看一看与井水有关的资料。
超链接:
人们感觉井水冬暖夏凉,是相对于地面上的温度来说的。
炎热的夏天,地球表面直接受太阳的照射,温度升高很快。
而地下的泥土只能通过上层泥土从大气中吸热,由于泥土传热很慢,地下深处的温度就比地面的温度低,所以井水的温度比地面上的温度低。
把井水提上来,人们就会觉得它特别凉。
寒冷的冬天,地面上的温度降低很快,常在0℃以下,水就要结冰。
由于地下深处的泥土不能直接向空气中散热,因此地下温度变化不大,井水的温度就比地面的温度高。
这时把井水提到地面上,人们就觉得它比较热。
原始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,地势低洼,江河泛滥,疾病,瘟疫容易流行。
人们屡经传染也会逐渐认识到水是重要的媒介物,而食用与地表水隔绝的井水就比较安全。
太湖地区乃至中国南方,与环境和水有关的流行病,当首推血吸虫病。
血吸虫病俗称“大肚子病”,是危害最大、传染速度最快的疫病之一。
血吸虫病患者在急性期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肝肿大和肝区疼痛的症状,晚期则为肝硬化。
久病的血吸虫病患者通常肚大如鼓,骨瘦如柴,痛苦不堪。
当海平面下降、海水东去之后,太湖地区形成众多的湖泊和下湿之地。
符合血吸虫的生存条件,当然存在大量的血吸虫,并且一直存在到今天。
经过一代代不懈地探索,终于发现血吸虫病与水有关,幸免者是因为不接触沟渠河洪里的水,而只接触水塘里洁净水的缘故。
直至现代长江下游的少数地方,虽不挖井,但坚持饮用塘水,而不饮用河水。
即在村边挖一个水塘专供淘米、洗菜和饮用,另有供洗衣、洗澡的水塘和清洗农具的水塘,各种水塘用途分明。
深而小的水塘水质不仅比河水干净,也比大水塘干净。
深而小的水塘其水温与季节相悖,寒冬时节河沟里的水冰冷刺骨,水面结冰,深而小的水塘里的水并不寒冷,也不结冰,于清晨还散发热气。
盛夏时节则与之相反,深而小的水塘里的水变得冰凉。
每当夏秋两季,靠近生活区的河沟因垃圾污染使水质变差,滋生蚊虫,深而小的水塘里的水却不滋长生物。
总之,早期开发的先民认识到:深而小的水塘里的水全都是地下渗水,不受污染,不滋生蚊虫菌草,且冬暖夏凉,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预防血吸虫病。
今天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来说,便是普及农村自来水和无害化厕所。
水井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洁净的水源,有利于全面提高健康水平。
井水经过地下深层的渗透过滤,不含杂质,清纯甘甜。
水井暴露面积较小,不易被污染,不滋生蚊虫菌草。
井水冬暖夏凉,严冬时节用井水则感温暖,酷暑时节用井水则觉清凉,夏季还能够利用水井储藏食物。
古人认为水井“久则浊秽”,于是经常修整井壁,淘去井底污泥,并于春天将井水全部汲出,重新渗水,以“去时滋长之毒”。
1:贵州的山水
2:水库水,裸露面积大,含氧量丰富,水里面有很多鱼和水草,自来水多取自水库水,然后消毒。
3:在山底下取山泉水的人们
4:在山腰水井取山泉水的老人和他的孩子
5:山腰水井附近的生态及土壤类型
声明
医家讲求“辨证施治”,人人“证”皆不同。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,不构成用药建议,如有需求,请谨遵医嘱。
参考文献
(1)水井功能与文明起源(下)—良诸文化先民战胜血吸虫病疫情 车广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